我們現今所知道的歐洲,事實上,曾經在西元第5~15世紀,經歷了長達1,000多年由教廷主導的封建統治。 許多人認為,那段時代是天主教廷最腐敗的時期,也是歐洲最為混亂、蕭條、落後、充滿了為了征戰而戰的戰爭、最為墮落和紛亂的時期——一切的迂腐、愚民、掌控,單純是為了政治上的利益掌控。 由教廷掌握一切的宗教信仰、政治經濟、書籍知識、文字、音樂⋯⋯等,階級制度分明,唯有教廷的神職人員才擁有獲得知識的權利,即便是貴族都有可能是文盲,騎士、地主、平民、佃農和賤民更不用說了,因此,那段俗稱「中古世紀」的時期,又被稱作「黑暗時代(Medieval Era)」。 而在這樣封建的時代,仍舊有人默默地打破了「教會音樂是唯一」的這項規定,將美妙的樂音以「密碼」的形式保存了下來,現今所知最為知名的就是位於蘇格蘭的羅斯林教堂(Rosslyn Chapel)。 相信許多看過《達文西密碼(Da Vinci Code)》的朋友們,對這個教堂並不陌生——這是一座充滿了密碼、符號的叫堂,當中不僅只是電影中提到有關於劇情的相關密碼,也隱藏著一首在中古世紀無法以樂譜形式被保留下來或傳唱的歌曲,也就是現今大家所稱的《羅斯林聖歌(Rosslyn Motet)》。 而發現這個令然驚奇的神秘密碼的人,是一對蘇格蘭音樂家父子——Thomas and Stuart Mitchell——他們一直以來都相信羅斯林教堂天花板上的這些符號,代表著的是一首個的音符,因此,他們運用了德國物理學家Ernst Florens Fredrich Chladni提出認為「每個音高的震動都會組成一個符號或圖形」的主張,以及經過實驗後所紀錄下的圖形,對照了教堂天花板上的符號,證實了他們的看法。 歌曲當中的每個音符、音高,被巧妙地以我們現今所稱作「神聖幾何」的213個圖形刻在教堂的天花板上,並且有13尊拿著五線譜的音樂天使(Music Angel Stave)在手上的五線譜中指示著這首曲子的調性、音高範圍等;而當中令大家感到十分有趣的是,這首曲子是目前發現「固定音高、調性」概念出現最早的曲子——我們目前所認知以A(La)為440基準音的觀念,是西元1939年開始的,而事實上在這之前的所有器樂,是沒有所謂「以440為基準音高」的調音。 究竟建造這座教堂的主導人,是如何在沒有任何現代科學儀器的背景下發現了各個音高所組成的幾何圖形,至今仍舊是個謎;但隨著《羅斯林聖歌》被解碼公諸於世後,我們有幸能夠一窺每個密碼背後的美麗音頻,並且讓這支美麗的旋律重現於世。 Share this:更多Tweet電子郵件請按讚:喜歡 正在載入... 相關
羅斯林教堂(Rosslyn Chapel)的「神聖幾何」音符密碼——《羅斯林聖歌》(Rosslyn Motet)
我們現今所知道的歐洲,事實上,曾經在西元第5~15世紀,經歷了長達1,000多年由教廷主導的封建統治。
許多人認為,那段時代是天主教廷最腐敗的時期,也是歐洲最為混亂、蕭條、落後、充滿了為了征戰而戰的戰爭、最為墮落和紛亂的時期——一切的迂腐、愚民、掌控,單純是為了政治上的利益掌控。
由教廷掌握一切的宗教信仰、政治經濟、書籍知識、文字、音樂⋯⋯等,階級制度分明,唯有教廷的神職人員才擁有獲得知識的權利,即便是貴族都有可能是文盲,騎士、地主、平民、佃農和賤民更不用說了,因此,那段俗稱「中古世紀」的時期,又被稱作「黑暗時代(Medieval Era)」。
而在這樣封建的時代,仍舊有人默默地打破了「教會音樂是唯一」的這項規定,將美妙的樂音以「密碼」的形式保存了下來,現今所知最為知名的就是位於蘇格蘭的羅斯林教堂(Rosslyn Chapel)。
相信許多看過《達文西密碼(Da Vinci Code)》的朋友們,對這個教堂並不陌生——這是一座充滿了密碼、符號的叫堂,當中不僅只是電影中提到有關於劇情的相關密碼,也隱藏著一首在中古世紀無法以樂譜形式被保留下來或傳唱的歌曲,也就是現今大家所稱的《羅斯林聖歌(Rosslyn Motet)》。
而發現這個令然驚奇的神秘密碼的人,是一對蘇格蘭音樂家父子——Thomas and Stuart Mitchell——他們一直以來都相信羅斯林教堂天花板上的這些符號,代表著的是一首個的音符,因此,他們運用了德國物理學家Ernst Florens Fredrich Chladni提出認為「每個音高的震動都會組成一個符號或圖形」的主張,以及經過實驗後所紀錄下的圖形,對照了教堂天花板上的符號,證實了他們的看法。
歌曲當中的每個音符、音高,被巧妙地以我們現今所稱作「神聖幾何」的213個圖形刻在教堂的天花板上,並且有13尊拿著五線譜的音樂天使(Music Angel Stave)在手上的五線譜中指示著這首曲子的調性、音高範圍等;而當中令大家感到十分有趣的是,這首曲子是目前發現「固定音高、調性」概念出現最早的曲子——我們目前所認知以A(La)為440基準音的觀念,是西元1939年開始的,而事實上在這之前的所有器樂,是沒有所謂「以440為基準音高」的調音。
究竟建造這座教堂的主導人,是如何在沒有任何現代科學儀器的背景下發現了各個音高所組成的幾何圖形,至今仍舊是個謎;但隨著《羅斯林聖歌》被解碼公諸於世後,我們有幸能夠一窺每個密碼背後的美麗音頻,並且讓這支美麗的旋律重現於世。
Share this:
請按讚:
相關
Related Posts
人聲與免疫力(一):哼唱抗疫
在Covid-19疫情的現下,各式各樣的醫療、疫苗等管道的爭議與資訊群起。美國人聲療癒大師強納森・高曼(Jonathan Goldman)針對以人聲提升免疫力、抗疫,同時佐以世界知名怪病/慢性病醫師Dr. Deitrich Klinghardt對於哼唱可增強免疫力的內容,提出分享。
Share this:
請按讚:
歷史上的第一首印地安聖誕曲——〈休倫頌歌〉(The Huron Carol)
我們今日非常廣為人知的聖誕曲,多半是自讚頌的聖歌、經文、故事所演變而來的。 起初,一切的聖歌、經文的語言僅限於拉丁語,是只有神父、修士才能夠傳唱的。 隨著印刷術 …
Share this:
請按讚:
以合唱聖樂讚嘆世界的近代作曲家——John Rutter(約翰·盧特)
在我們所廣知的基督教以及天主教會當中,傳唱的傳統合唱聖歌,多半為中世紀所傳唱的經文,而經文所使用的語言皆為拉丁語;在這其中,最為知名且古老的聖歌為先前我們曾介紹 …
Share this:
請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