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日非常廣為人知的聖誕曲,多半是自讚頌的聖歌、經文、故事所演變而來的。 起初,一切的聖歌、經文的語言僅限於拉丁語,是只有神父、修士才能夠傳唱的。 隨著印刷術西傳、宗教革命、民族意識的興起,歐洲各民族間逐漸興起了以各地區的語言傳唱有關於宗教的歌曲;而天主教廷的傳教士們,也隨著歐洲「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而開始依著各地區當地的言語、風土民情,而使用當地的語言和文字傳教——今日我們所要介紹的〈休倫聖歌〉(The Huron Carol)便是法國傳教士隨著法國政府到了加拿大東岸(今日的魁北克Quebec)以當地印地安族「休倫族(Huron)」所使用的語言Wendat所寫成的。 十六世紀時,加拿大被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亞(Jacques Cartier)在探索傳說中充滿了黃金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的行程當中發現,因而開啟了歐陸登陸了這塊生活著印地安人的神秘土地上。 法國是繼維京人之後數百年登陸加拿大東岸的歐陸民族,當時他們登陸的地區,大約是在今日著有「小法國」之稱的城市——魁北克一帶;當時,他們為了將黃金與皮毛帶回歐陸進行貿易,法蘭西王國因而在此殖民。 而這個地區,一直以來都是休倫族(Huron)以及易洛魁人(Iroquois)兩支同語系的印地安族棲地,這兩支族群也成了美東地區最早與歐洲人進行「以物換物」、生活和語言相交流甚至通婚的族群。 隨著法國對於加拿大東部的殖民,天主教廷也派遣傳教士隨著法國移民一同前往魁北克宣教,其中,在西元1625年前往人們稱之為「小法國」的魁北克的耶穌會傳教士若望•貝巴(St. Jean de Brebeu),在抵達了當地之後,與休倫印地安人一同生活、學習他們的語言,並且以拼音紀錄下了休倫族的語言。 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將聖母瑪莉雅誕下耶穌的故事,翻譯成休倫族的語言,寫成了詩歌”Jesous Ahatonhia”(中譯:耶穌已誕生),套上了法國民間傳唱的民謠”Une Jeune Pucelle”的旋律,並且在休倫族部落間傳唱,也就是至今仍舊流傳於休倫族間的〈休倫頌歌〉(The Huron Carol),更是加拿大歷史上最早的聖誕頌歌。 然而,若望•貝巴教士與其他七位教士,在1649年遭到休倫族的敵族易洛魁族在洗劫並佔領了殖民地附近的其中一個修倫族部落後,遭到他們以傳統儀式殺害、獻祭(據文獻紀錄,易洛魁族雖然與休倫族出自同一語系,但是休倫族性情溫和,而易洛魁則會對敵族行「出草」儀式)。 然而,〈修輪頌歌〉並沒有隨著若望•貝巴教士的殉難而消失,之後來到魁北克的維倫紐夫教士將這首歌翻譯成了法語版;而在英法戰爭後,法國戰敗並且同意放棄法國殖民地,當英國傳教士來到了東岸聽見了這首傳教歌曲後,翻譯成了英語版本。 至今,〈修倫頌歌〉仍在加拿大各地傳唱著,他既神秘、結合了印地安薩滿的色彩,卻帶著滿懷的祝福。 Share this:更多Tweet電子郵件請按讚:喜歡 正在載入... 相關
歷史上的第一首印地安聖誕曲——〈休倫頌歌〉(The Huron Carol)
我們今日非常廣為人知的聖誕曲,多半是自讚頌的聖歌、經文、故事所演變而來的。
起初,一切的聖歌、經文的語言僅限於拉丁語,是只有神父、修士才能夠傳唱的。
隨著印刷術西傳、宗教革命、民族意識的興起,歐洲各民族間逐漸興起了以各地區的語言傳唱有關於宗教的歌曲;而天主教廷的傳教士們,也隨著歐洲「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而開始依著各地區當地的言語、風土民情,而使用當地的語言和文字傳教——今日我們所要介紹的〈休倫聖歌〉(The Huron Carol)便是法國傳教士隨著法國政府到了加拿大東岸(今日的魁北克Quebec)以當地印地安族「休倫族(Huron)」所使用的語言Wendat所寫成的。
十六世紀時,加拿大被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亞(Jacques Cartier)在探索傳說中充滿了黃金的「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的行程當中發現,因而開啟了歐陸登陸了這塊生活著印地安人的神秘土地上。
法國是繼維京人之後數百年登陸加拿大東岸的歐陸民族,當時他們登陸的地區,大約是在今日著有「小法國」之稱的城市——魁北克一帶;當時,他們為了將黃金與皮毛帶回歐陸進行貿易,法蘭西王國因而在此殖民。
而這個地區,一直以來都是休倫族(Huron)以及易洛魁人(Iroquois)兩支同語系的印地安族棲地,這兩支族群也成了美東地區最早與歐洲人進行「以物換物」、生活和語言相交流甚至通婚的族群。
隨著法國對於加拿大東部的殖民,天主教廷也派遣傳教士隨著法國移民一同前往魁北克宣教,其中,在西元1625年前往人們稱之為「小法國」的魁北克的耶穌會傳教士若望•貝巴(St. Jean de Brebeu),在抵達了當地之後,與休倫印地安人一同生活、學習他們的語言,並且以拼音紀錄下了休倫族的語言。
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將聖母瑪莉雅誕下耶穌的故事,翻譯成休倫族的語言,寫成了詩歌”Jesous Ahatonhia”(中譯:耶穌已誕生),套上了法國民間傳唱的民謠”Une Jeune Pucelle”的旋律,並且在休倫族部落間傳唱,也就是至今仍舊流傳於休倫族間的〈休倫頌歌〉(The Huron Carol),更是加拿大歷史上最早的聖誕頌歌。
然而,若望•貝巴教士與其他七位教士,在1649年遭到休倫族的敵族易洛魁族在洗劫並佔領了殖民地附近的其中一個修倫族部落後,遭到他們以傳統儀式殺害、獻祭(據文獻紀錄,易洛魁族雖然與休倫族出自同一語系,但是休倫族性情溫和,而易洛魁則會對敵族行「出草」儀式)。
然而,〈修輪頌歌〉並沒有隨著若望•貝巴教士的殉難而消失,之後來到魁北克的維倫紐夫教士將這首歌翻譯成了法語版;而在英法戰爭後,法國戰敗並且同意放棄法國殖民地,當英國傳教士來到了東岸聽見了這首傳教歌曲後,翻譯成了英語版本。
至今,〈修倫頌歌〉仍在加拿大各地傳唱著,他既神秘、結合了印地安薩滿的色彩,卻帶著滿懷的祝福。
Share this:
請按讚:
相關
Related Posts
集結力量、美與智慧為一體的——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印度音樂大師Hazrat Inayat Khan曾提過三種基本語音類型和它們的特質和基本屬性,那便是「力量」、「美」和「智慧」。
Share this:
請按讚:
人人都可以是連結天地、運用音聲的療癒之人嗎?
運用音聲,是萬物與生俱來的本能;在上古原始部族當中,人人皆有與天地萬物溝通的本能,任何人都有可能為巫。對應為今日我們所知的所謂「薩滿」、「祭司」、「巫師」,多半為遊牧民族、原始部落、原住民等仍舊保有的原始信仰所擁有。卻也是今日我們所孰知的「文明」衍生至今日模樣之前,人類生活於原始聚落、部族(以華夏民族為例:炎黃上古時期、夏朝、商朝、周朝)的原始信仰。
Share this:
請按讚:
人聲與免疫力(四):呼吸、意念與諧音共振
大家有時可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有時聽到歌聲或樂音感覺是喜悅、被觸動的,有時卻毫無感覺呢?」聲音被發出(或演奏)所傳遞的一切,與我們的意識、意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聲音療癒」難道一定要被施作才會有效果嗎?答案是「不一定」,因為我們生來就有上天賜予最棒的樂器——人聲,我們可以運用自己的身體所發出的聲音,配合神奇的療癒公式:「頻率+意圖=療癒」來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唷!
Share this:
請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