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性藝術(Expressive Art)」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卻也是在各個層面最為被忽略的區塊,它的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包括:音樂、繪畫、影像、戲劇、肢體舞蹈、書寫、遊戲、園藝、心靈意識等——它不需要任何傑出卓越的天份或技能,擁有著多面向、多元的變化形式,更是幫助我們於生活各層面當中紓壓的最佳良藥。 近幾年來,社會因焦慮、解離、壓力相關、身體障礙和其他非精神病的精神疾患所產生之社會案件頻傳,加上網路媒體發達、資訊紊亂且快速流動與傳播,整體社會氛圍普遍不安。 而校園自殺案件更是層出不窮——109年底曾發生國立臺灣大學單週至少3名學生意圖輕生,同週發生淡江大學學生輕生送醫不治之案件。 教育部統計,109年1月至11月有76名各級學校學生自殺致死,108年大專校院為59人;意圖自殺人數部分,從107年的800多人,增加到108年的1350人,年增68%;109年1月至11月意圖自殺者也達1000多人,上述只是校園內的事件。 (潘乃欣, 2020) 根據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針對國內各年齡層之自殺死亡數據統計(圖表1),年齡介於15~24歲(約高中~大學)之自殺率連年攀升,甚至14歲以下之自殺率,於亦有攀升歷史新高之趨勢。 圖表 1 民國83-109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統計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2020) 國中、高中至大學的年輕族群,背負著升學課業、同儕、家族期望以及對於未來一切之迷惘,儼然已成為沉重且難以排解之壓力。 衛生福利部公布2019年國人死因數據,十大死因排行與2018年相同,癌症仍蟬聯死因之首。自殺雖未在前十大死因排名中,但卻是青壯年(15-24歲)族群死亡原因第二名。其中,青少年族群(15-19歲)自殺死亡率連續6年攀升,2019年更創新高,每十萬人口即有6.2名青少年因自殺死亡,與2018年的4.4相比,增加4成,創24年來新高,較前一年增加幅度也最高。 (黃怡菁, 2020) 據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資料:「憂鬱症患者有15%會死於自殺,自殺死亡者生前達憂鬱症診斷者高達87%。自殺在台灣已是十大死因第九位,並且自殺率逐年上升,在94年已達每十萬人口18.8人,全年有4,282人死於自殺。其中男性是女性的2.2倍。自殺是15-24歲青年的第二大死因,25-44歲壯年的第三大死因,45-64歲中年的第七大死因。這些生命的消殞,不僅是親友的傷痛,也是社會的損失。 (張家銘, 2009)」 不僅只是年輕族群的自殺率攀升,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109年公佈之數據統計,94年至108年醫療院所通報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已自791,224人攀升至1,397,197人(圖表2),該數據不包含尚未就醫之隱藏人數。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1.4-01 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 2020) 圖表 2 94~108年國內服用抗憂鬱藥物統計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1.4-01 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 2020) 除前述連年攀升之抗憂鬱藥物服用人口數外,國內自105年至108年因「焦慮、解離、壓力相關、身體障礙和其他非精神病的精神疾患」之門診、住診(包括急診)合計之人數統計,亦是自1,335,795人攀升至1,428,785人(圖表3),毫無任何趨緩之勢,且該統計數據係未包含拒絕就醫或尚未發現明顯相關症狀之民眾。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2-01_精神疾病患者門、住診人數統計, 2020) 圖表 3 105~108年焦慮、解離、壓力相關、身體障礙和其他非精神病的精神疾患人數統計(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2-01_精神疾病患者門、住診人數統計, 2020) 縱前述資料所列,我國罹患憂鬱症、受焦慮、解離、壓力相關之精神疾病,以及自殺率,呈現連年不斷攀升、毫無緩和的趨勢,甚至於年齡層上有明顯下降的情形,儼然已經成為非常嚴重的問題。 《天下雜誌》就曾報導:「據統計,台灣一年有超過6千名15到24歲的年輕人企圖尋短,且還不斷成長。但翻開政府預算,卻會發現國家投入心理健康的資源微乎其微,每人每年不過分得2顆茶葉蛋。……台灣每年投注在心理健康促進費用約5.33億元,為衛福部整體預算的千分之三,換算下來,國人平均每人分得22.5元,約等同2顆茶葉蛋的價錢。經費跟不上需求擴增的腳步,讓校園潛藏更大隱憂。 (林倖妃、黃適敏, 2020)」 面臨國家預算有限,人民於心理紓壓的需求大增,尤其高中至大學甚至社會新鮮人甚是需要;若能夠將表達性藝術運用並且納入校園之課程活動、整體環境當中,或許能夠改善前述憂鬱症患者遽增、自殺率驟升的情形,同時透過教育機制的生根,繼而轉動整體社會氛圍。 歐美國家近十餘年來,將表達性藝術於醫療輔助上發展為專業輔助性療法——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 Therapy),當中細分為藝術治療、舞蹈治療、戲劇治療、音樂治療等專業項目,並且於各級學校當中聘任專業藝術治療師,作為自殺防治的專業機制。 (Sims, 2018) 「藝術治療可以運用的其中一個功能便是自殺防治。據美國藝術治療協會表示:如果使用『以感官為基礎的引導式自我安慰體驗,並且幫助個案以更加確切和具體的啟動應對機制和活動運用,以幫助減少焦慮,可以有效幫助鎮靜和消弭自殺意圖。』」 (Goldstein, 2019) 而若能夠希望將「表達性藝術」的概念保留,並且以樂音(Sound)為出發,結合科技、實驗性醫療,將表達性藝術的元素融入校園課程甚至是生活當中——這不僅只是分擔過載的社工、輔導資源,更能夠紓壓、提升專注力、表達以及創造力,為社會氛圍翻轉、企業環境提升、改變以及共榮的長遠前景。 Share this:更多Tweet電子郵件請按讚:喜歡 正在載入... 相關
聲音療癒對臺灣社會的重要性:以表達性藝術出發作為生活釋放
「表達性藝術(Expressive Art)」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卻也是在各個層面最為被忽略的區塊,它的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包括:音樂、繪畫、影像、戲劇、肢體舞蹈、書寫、遊戲、園藝、心靈意識等——它不需要任何傑出卓越的天份或技能,擁有著多面向、多元的變化形式,更是幫助我們於生活各層面當中紓壓的最佳良藥。
近幾年來,社會因焦慮、解離、壓力相關、身體障礙和其他非精神病的精神疾患所產生之社會案件頻傳,加上網路媒體發達、資訊紊亂且快速流動與傳播,整體社會氛圍普遍不安。
而校園自殺案件更是層出不窮——109年底曾發生國立臺灣大學單週至少3名學生意圖輕生,同週發生淡江大學學生輕生送醫不治之案件。
教育部統計,109年1月至11月有76名各級學校學生自殺致死,108年大專校院為59人;意圖自殺人數部分,從107年的800多人,增加到108年的1350人,年增68%;109年1月至11月意圖自殺者也達1000多人,上述只是校園內的事件。 (潘乃欣, 2020)
根據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針對國內各年齡層之自殺死亡數據統計(圖表1),年齡介於15~24歲(約高中~大學)之自殺率連年攀升,甚至14歲以下之自殺率,於亦有攀升歷史新高之趨勢。
圖表 1 民國83-109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統計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 2020)
國中、高中至大學的年輕族群,背負著升學課業、同儕、家族期望以及對於未來一切之迷惘,儼然已成為沉重且難以排解之壓力。
衛生福利部公布2019年國人死因數據,十大死因排行與2018年相同,癌症仍蟬聯死因之首。自殺雖未在前十大死因排名中,但卻是青壯年(15-24歲)族群死亡原因第二名。其中,青少年族群(15-19歲)自殺死亡率連續6年攀升,2019年更創新高,每十萬人口即有6.2名青少年因自殺死亡,與2018年的4.4相比,增加4成,創24年來新高,較前一年增加幅度也最高。 (黃怡菁, 2020)
據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資料:「憂鬱症患者有15%會死於自殺,自殺死亡者生前達憂鬱症診斷者高達87%。自殺在台灣已是十大死因第九位,並且自殺率逐年上升,在94年已達每十萬人口18.8人,全年有4,282人死於自殺。其中男性是女性的2.2倍。自殺是15-24歲青年的第二大死因,25-44歲壯年的第三大死因,45-64歲中年的第七大死因。這些生命的消殞,不僅是親友的傷痛,也是社會的損失。 (張家銘, 2009)」
不僅只是年輕族群的自殺率攀升,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109年公佈之數據統計,94年至108年醫療院所通報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已自791,224人攀升至1,397,197人(圖表2),該數據不包含尚未就醫之隱藏人數。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1.4-01 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 2020)
圖表 2 94~108年國內服用抗憂鬱藥物統計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1.4-01 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 2020)
除前述連年攀升之抗憂鬱藥物服用人口數外,國內自105年至108年因「焦慮、解離、壓力相關、身體障礙和其他非精神病的精神疾患」之門診、住診(包括急診)合計之人數統計,亦是自1,335,795人攀升至1,428,785人(圖表3),毫無任何趨緩之勢,且該統計數據係未包含拒絕就醫或尚未發現明顯相關症狀之民眾。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2-01_精神疾病患者門、住診人數統計, 2020)
圖表 3 105~108年焦慮、解離、壓力相關、身體障礙和其他非精神病的精神疾患人數統計(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2-01_精神疾病患者門、住診人數統計, 2020)
縱前述資料所列,我國罹患憂鬱症、受焦慮、解離、壓力相關之精神疾病,以及自殺率,呈現連年不斷攀升、毫無緩和的趨勢,甚至於年齡層上有明顯下降的情形,儼然已經成為非常嚴重的問題。
《天下雜誌》就曾報導:「據統計,台灣一年有超過6千名15到24歲的年輕人企圖尋短,且還不斷成長。但翻開政府預算,卻會發現國家投入心理健康的資源微乎其微,每人每年不過分得2顆茶葉蛋。……台灣每年投注在心理健康促進費用約5.33億元,為衛福部整體預算的千分之三,換算下來,國人平均每人分得22.5元,約等同2顆茶葉蛋的價錢。經費跟不上需求擴增的腳步,讓校園潛藏更大隱憂。 (林倖妃、黃適敏, 2020)」
面臨國家預算有限,人民於心理紓壓的需求大增,尤其高中至大學甚至社會新鮮人甚是需要;若能夠將表達性藝術運用並且納入校園之課程活動、整體環境當中,或許能夠改善前述憂鬱症患者遽增、自殺率驟升的情形,同時透過教育機制的生根,繼而轉動整體社會氛圍。
歐美國家近十餘年來,將表達性藝術於醫療輔助上發展為專業輔助性療法——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 Therapy),當中細分為藝術治療、舞蹈治療、戲劇治療、音樂治療等專業項目,並且於各級學校當中聘任專業藝術治療師,作為自殺防治的專業機制。 (Sims, 2018)
「藝術治療可以運用的其中一個功能便是自殺防治。據美國藝術治療協會表示:如果使用『以感官為基礎的引導式自我安慰體驗,並且幫助個案以更加確切和具體的啟動應對機制和活動運用,以幫助減少焦慮,可以有效幫助鎮靜和消弭自殺意圖。』」 (Goldstein, 2019)
而若能夠希望將「表達性藝術」的概念保留,並且以樂音(Sound)為出發,結合科技、實驗性醫療,將表達性藝術的元素融入校園課程甚至是生活當中——這不僅只是分擔過載的社工、輔導資源,更能夠紓壓、提升專注力、表達以及創造力,為社會氛圍翻轉、企業環境提升、改變以及共榮的長遠前景。
Share this:
請按讚:
相關
Related Posts
傳遞地心能量的使者——Tryshe Dhevney
Tryshe Dhevney是世界知名的水晶缽演奏家,同時,也是發明水晶缽的美國Crystal Tones官方公認的聲音療癒師——她的演奏以及聲響詮釋獲得美國表 …
Share this:
請按讚:
人聲與免疫力(四):呼吸、意念與諧音共振
大家有時可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有時聽到歌聲或樂音感覺是喜悅、被觸動的,有時卻毫無感覺呢?」聲音被發出(或演奏)所傳遞的一切,與我們的意識、意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聲音療癒」難道一定要被施作才會有效果嗎?答案是「不一定」,因為我們生來就有上天賜予最棒的樂器——人聲,我們可以運用自己的身體所發出的聲音,配合神奇的療癒公式:「頻率+意圖=療癒」來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唷!
Share this:
請按讚:
療癒推薦:《癒見真實自己》全方位身心靈卡牌
當感到徬徨、不安的時候,面對玲瑯滿目的各式方法,卻不知所措。靜下心來,聆聽靈魂深處的聲音——透過這一套《癒見真實的自己:全方位身心靈療癒指引手冊》,與真心大無限相連結,告訴我們——自己在這個當下,最能夠服務自己的方法。
Share this:
請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