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音波(VibroAcoustics)」是在科學與治療領域當中,運用25Hz~120Hz之間的低頻(Low Frequency Sound簡寫作LFS)與人體產生共振,在細胞層次上(cellular level)產生療癒力。而體感音波的共振原理,事實上在古代便以有節奏性的低音樂器(譯按,例如:薩滿鼓)或者是大鼓,與人體產生共振,同時調節心跳。
體感音波療法(VAT)是挪威教育學家暨臨床醫學家Olav Skille所發明的。
我第一次遇到他時,是在1986年於德國呂登沙伊德(Lüdenscheid)所舉辦的一場國際音樂醫學研討會,那時他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體感音波療法(VAT),而我則是針對人聲詠唱的療癒性進行演講;接著,我們又在位於加州蘭喬米拉奇(Rancho Mirage)的愛森豪醫療中心(Eisenhower Medical Center)的研討會當中相遇,那次我針對「音波輸送(Sonic Entrainment)」這個主題進行發表,而音波輸送的內容是針對「拍音(binaural beat)」的頻率如何去對我們的腦波作用進行討論。這兩則發表的內容,都被收錄在《音藥(MUSICMEDICINE)》這本書當中。
而市面上也針對體感音波療法進行椅子與床等相關延伸產品的開發。而李巴坦醫學博士(Dr. Lee R. Bartel, Ph. D.)也在TedX的演講當中提到,他在聲音療癒上也參考了許多Skille的研究,並且針對低頻聲音(LFS, Low Frequency Sound)在增強血液流動與增加骨密度的情況下的潛在用途提出討論——他發現——低頻聲音(LFS)對於疼痛(pain)、抑鬱症(depression)、失眠(insomnia)、壓力(stress)甚至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都具有療效,而針對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中風(stroke)以及心臟治療(cardiac treatment)也具有改善症狀的效果。而在他的研究當中,低頻聲音透過椅子、床、躺椅等型式,達到最佳的效果。
特別聲明:傾・聽・心・聲(Healing Good Music)所翻譯、撰寫與發表之文章,不代表任何醫療立場,亦不鼓勵民眾於病痛之時不尋求正當醫療管道,水晶缽、水晶豎琴乃樂器而非醫療儀器,不可藉以取代專業醫療;此外,「聲音療癒」係自我的探索及身心釋放的輔助管道,不可完全取代醫療;如有相關需求,請務必尋求醫療管道,以免耽誤就醫。
體感音波療法——低頻的療癒力
你是否曾經有過到了夜店,在音樂當中感受低音吉他(bass guitar)或是鼓組那又低又沉的音頻振動著你的身體?而被振動的部位,多半是你的胸腔或肚子?
這是非常經典「體感音波(VibroAcoustics)」的例子——聲音在你的身體當中共振;而除此之外,當你平躺在地板上感受到卡車經過時身體所感受到的振動,也是類似的現象。
而前面講到的這兩個例子當中的聲音,有些人可能會覺得不太舒服;然而,當這樣子的頻率是運用在不一樣的環境、認知以及意圖當中的時候,事實上,它可以是具有治癒、療癒性的效果的!
「體感音波(VibroAcoustics)」是在科學與治療領域當中,運用25Hz~120Hz之間的低頻(Low Frequency Sound簡寫作LFS)與人體產生共振,在細胞層次上(cellular level)產生療癒力。而體感音波的共振原理,事實上在古代便以有節奏性的低音樂器(譯按,例如:薩滿鼓)或者是大鼓,與人體產生共振,同時調節心跳。
體感音波療法(VAT)是挪威教育學家暨臨床醫學家Olav Skille所發明的。
我第一次遇到他時,是在1986年於德國呂登沙伊德(Lüdenscheid)所舉辦的一場國際音樂醫學研討會,那時他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體感音波療法(VAT),而我則是針對人聲詠唱的療癒性進行演講;接著,我們又在位於加州蘭喬米拉奇(Rancho Mirage)的愛森豪醫療中心(Eisenhower Medical Center)的研討會當中相遇,那次我針對「音波輸送(Sonic Entrainment)」這個主題進行發表,而音波輸送的內容是針對「拍音(binaural beat)」的頻率如何去對我們的腦波作用進行討論。這兩則發表的內容,都被收錄在《音藥(MUSICMEDICINE)》這本書當中。
Skille指出了40Hz、44Hz、以及55Hz等低頻運用於降低血壓、疼痛、增加血液流動以及降低心律等,並將這個療法取名做「體感音波療法(VibroAcoustic Therapy, VAT)」。這些頻率同時也輔助運用在哮喘(asthma)和纖維肌痛(fibromyalgia)的治療上。實質上來說,體感音波療法(VAT)便是將介於25Hz到120Hz之間的低頻傳輸到身體後,運用低頻的振動對身體進行深層的組織按摩。
Skille展示了這項療法運用於抑鬱症(depression)、哮喘(asthma)和纖維肌痛(fibromyalgia)等,廣泛的身心健康問題的積極治療成效,運用聲音產生直接流經身體的振動,「體感音波療法(VAT)」提供了非侵入性(non-invasive)且毋須服用藥物的健康及保健方式。
而聲音的振動(音波)在水中所傳遞的速度,是相較於空氣當中的5倍,人體至少70%是由水所組成的,因此VAT也被證明是能夠高效且深度地刺激身體細胞的方式。
而市面上也針對體感音波療法進行椅子與床等相關延伸產品的開發。而李巴坦醫學博士(Dr. Lee R. Bartel, Ph. D.)也在TedX的演講當中提到,他在聲音療癒上也參考了許多Skille的研究,並且針對低頻聲音(LFS, Low Frequency Sound)在增強血液流動與增加骨密度的情況下的潛在用途提出討論——他發現——低頻聲音(LFS)對於疼痛(pain)、抑鬱症(depression)、失眠(insomnia)、壓力(stress)甚至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都具有療效,而針對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中風(stroke)以及心臟治療(cardiac treatment)也具有改善症狀的效果。而在他的研究當中,低頻聲音透過椅子、床、躺椅等型式,達到最佳的效果。
李巴坦博士所使用的低頻聲音為40Hz,並將其加以應用。但我認為,40Hz只是Skille博士的研究當中的其中一個頻率;而介於25Hz~120Hz之間,必定有更多的頻率是足以影響我們的。在上一次與Skille博士的談話當中,Skille告訴我他仍在找尋對我們產生最大益處的頻率;而據我所知,他也認同許多不同的頻率在心理聲學治療上是有正面的效果的。
而我也相信,您會發現李巴坦博士的演講非常激勵人心,也期許在低頻方面能夠有更多更多的研究資源投入深究。
另外,我也要提一下,若是使用某些音叉(tuning forks)例如: Sacred Ratio Vibro Tuners,運用64Hz、96Hz以及32Hz等不同音高,也可以製造出如此的低音頻率,尤其是對應在不一樣的穴道以及身體部位反射點的時候效果更為顯著;配合正向、正確的意圖設定,這些音叉的療癒效果更可以被發揮到最大的作用。
此外,據我個人的觀點,人聲(human voice)在進行哼唱(humming)的時候,便可以製造出最強大的振動聲響頻率(vibroacoustic frequency)——這其實是透過我們自己的聲音就可以做到的。當你在哼唱的時候,你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你自己所發出的聲音正在你的身體當中專梭,產生出非常舒服的振動。在《哼唱效應(THE HUMMING EFFECT )》這本書當中,我們討論了許多經過同行評審(peer reviewed)後,指出對於哼唱的的諸多益處,包括:降低心率與血壓、幫助人體產生像是退黑激素(melatonin)和二氧化氮(Nitric Oxide)的各種神經化學物質(neuro-chemicals)等。
這本書當中,我們甚至在「哼唱的各種假設(The Humming Hypothesis)」這個章節當中,針對哼唱運用於體感音波(Vibro Acoustic)刺激神經,創造新的神經突觸連接(new neural-synaptic connects)的可能性。李巴坦博士的研究當中也指出,體感音波療法(VAT)當中的低頻也具有這項潛力,正如他所指出的:「運用聲音刺激細胞,可以降低對於健康的影響和問題。」
Olav Skille博士對於體感音波(VAT)的研究是一項非常棒的開創,且現今也持續地被實踐著。
不同的頻率,有著不同的治癒效果。
我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這類開創性的研究,幫助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解聲音與音樂的療癒力。
原文作者:Jonathan Goldman(強納森・高曼)/翻譯:劉偉菁(傾・聽・心・聲 Healing Good Music)
本文由美國Jonathan Goldman’s Healing Sound授權「傾・聽・心・聲」翻譯,原文請見「Healing Sound官網」;如需轉載,敬請註明出處、原著者與譯者。
Share this:
請按讚:
相關
Related Posts
水晶缽演奏大師、聲音療癒師、聲音煉金師於一身的牧野持侑(Jun Makino)
牧野持侑為國際知名的水晶缽演奏大師,發明水晶缽的Crystal Tones公司稱他為「水晶缽演奏大師」和「聲音煉金師」,是水晶缽演奏者的先驅,並且將水晶缽與器樂 …
Share this:
請按讚:
人聲與免疫力(五):迷走神經調頻
迷走神經(vagus nerve)是人體最大的神經系統,與我們的器官運作、情緒、處事應對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我們可以透過哼唱,調節刺激退黑激素、增加一氧化氮抗病毒與抗菌,更可以透過有意識的哼唱,調節迷走神經、抒發身心!
Share this:
請按讚:
什麼是「水晶缽」(二):音樂與色彩
編按:前一篇,我們稍微介紹了有關於「聲音(sound)」所組成的元素,也了解到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無論我們的肉眼觀看或雙耳聽得見、感知與否,事實上,頻率震動都存 …
Share this:
請按讚: